第一百四十四章 百代奇书-《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


    第(3/3)页

    这部书也被命名为《农工九科》,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详细阐述,只可惜他限于本人的才能及文化有限,对于明白的东西,详细赘述。对于一知半解的,则说一半留一半,剩下的交由后人揣摩。

    公孙修相信,要先给天下学子,种下对科学的喜爱偏好,必然能慢慢读懂这部看似晦涩,实则由浅入深,对未来两千年科技发展的关键,可不是朝夕能完成的。

    毕竟在三千年封建史当中,读书一直就是为了做官,完全是为了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的荣华。至于改进农业、手工业之类,如马钧、沈括这样的科学家,实在是少之又少。要使人对这类产生爱好,除了鼓励之外,还得专门创造一个特殊的官职,通过系统性学习科学知识,并且以考试筛选,最终有人能通过这一学科进步,通往为官的机会。

    《农工九科》早晚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像一颗成熟的苹果突然从树下掉落,砸醒那个属于中国的牛顿,说不定能把文明的进程速度加快数百年的时间。

    公孙修心想这个时代虽然已有了纸张,可并不普及,也没有印刷术跟活字印刷,对书籍之间的传播,用的还大多是抄写的方式,远远不能适应民间的需求。即使是摹印跟拓印这类方法,还是六十年前的东汉熹平年间出现的。

    等将来打下了更大的地盘,一定要推行活字印刷术,跟增加纸张的产量,把各类的诗经子集都大肆印出来,只有把文化普及开来了,才能改变皇权对士族的用人依赖。这一时代的士族几乎对文化进行了垄断,由各大家族把控在手里,士族培养出来的子弟也大都是学富五车的才子,出相入仕也就具备了条件。

    普通穿越者可能觉得:我就是土匪,我只要狠下心来一把刀乱杀乱砍当李自成就行了,读书人都是负心人,随手能捏死的存在。

    有这种想法的,一般活不过三章,活五章只能证明作者水了两章。

    要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固然需要擅长用兵的猛将,可比起开疆扩土,更重要的是内部安稳,全国各地的十里一亭长、百里一县令,无不需要一套自上而下的官僚系统,做皇帝的要管住疆域,总需要发号施令吧?发号施令总需要写圣旨发下去给官吏,底下的官吏读明白了旨意,上报民情总得再递个报告的奏折上来吧?

    连写个奏折都需要有文化的读书人执笔,处处都需要读书人来扎根管理,才能构建一个可以统治的帝国。

    时间一天天过去,冬去秋来,辽水冻住的结冰也开始出水、龟裂、融化,正是寒冬消退,初春将至,若换作往年,百姓必定欢呼度过严冬,可今年却开心不起来,冬雪融化意味着魏国万大军即将远征辽东。

    是万劫不复的人间地狱,还是千钧一发的绝地反击?

    这是避无可避的一战。

    燕国大亨五年。

    燕王宫,群臣汇集列于殿下。

    公孙修手持象征着天子威仪的七尺剑,昂然立于群臣跟前,沉声道:“诸位爱卿,魏国兴不义之兵,又有曹爽奸逆之辈玩弄权术,不惜兴兵十万,旌旗数十里相闻,挟威自重,窥视大燕。除应战之外,别无他法。其兵虽众,无义无名之兵则必败,此战谁欲为先锋,挫敌锐气?”

    这一声反问,只把阶下的杨祚、卑衍等人听得血为之沸,都把目光盯住了燕王手中的七尺剑,纷纷请求作为先锋出战。

    七尺之剑,天子之威。

    这柄剑意味着什么,众人都心中明白。

    汉高祖为亭长,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得天下,及贵,当别得七尺金剑。

    公孙修也明白这一战绝无取巧的机会,司马懿征辽东完全是在质疑中出兵的,其兵力也算不得优势性,并且也因吴国的配合进攻、蜀国蒋琬进驻汉中,以及曹睿的病重不久人世,仓促结束了辽东之战。

    而曹爽就不一样了,手握大权,威不可当,动用的兵力也达到了让人闻风丧胆的地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