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百代奇书-《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


    第(2/3)页

    他听到“人力有限”四字,脑子里“轰”的一声,登时就联想到了马氏老人说过的:“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

    当然,近现代可以考虑这种问题,毕竟科技发展到了十分均匀的地步。而在这个落后时代,要造个精度准确的螺丝钉都极为困难,根本不能直接地作为参考。后世能以燃油、电力系统发动,此时却是天方夜谭。

    可是这个用不了,倒是可以利用水力带动纺车的旋转,如此一来则可做到昼夜不息的运转。毕竟人是需要吃喝拉撒跟睡觉的,加上其他的农活,不可能当真十二个时辰都在纺纱。

    用水力带动可就不同了,每日不间断的运转,起码也得比人力多出几倍的效率吧?要是把纺车建得更大,纺纱的速度更是倍数增长。

    柳青见他呆愣不语,还以为王上中邪了,伸手在他眼前晃了晃,忙道:“王上,你怎得了?”

    公孙修回过神来,这一下子思路就打开了,开心地捧着她的脸,亲了一口她的嘴唇,喜道:“孤倒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使纺车昼夜不间断的转,节省下大部分的人力。”

    柳青羞得满脸通红,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左右,宫女都很识趣地把头转向一边,装作视而不见。她拿出手帕,擦去他嘴边的唇脂,嗔道:“想到了就想到了,怎得如此鲁莽,大庭广众之下,成何体统?”

    公孙修兴奋地握住了她的手,笑道:“这是为天下间的女子开心啊。试想一下,你我若不是燕王跟王妃,只是民间普普通通的百姓,我每日耕田种地,你每日纺纱织布,从不间断,就被这两件事给耗住了,哪有心思去做别的?为夫准备制造一架运转不息的纺车,不用多耗人力在纺纱上面。”

    说到这里,更是压低了声音,越说越没边了,打趣道:“这个问题若是解决了,今后民间百姓,天色一暗就忙完了全部的劳作,男女都可省下气力,早早地上床歇息。这不就正好响应了《混元御统诏》么?将来我大燕人丁兴旺,丁口增多,就靠着这——”

    柳青只听得笑弯了腰,说道:“王上奇思妙想,当真是前所未有。依你说来,当真是如此么?这可得有劳您一人承担大燕百姓的生育问题。”

    公孙修仰天打了个哈哈,不再说这种无聊的俏皮话:“我也只是随意想到的,制造之法我是全然不会的,只能提供大致的方向,可让陈超从魏国带到大燕的工匠去尝试一番,他师从马钧,其手下工匠也颇受熏陶,都可以投入尝试。若是他们造得出来,也算是功劳一件。”

    柳青黛眉一蹙,道:“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其实天下诸般事物,最难的莫过于从无到有。无者而至有,乃是凭空创造,非冠绝古今之才智而不可为也。试问上古之嫘祖,教导百姓养蚕抽丝,这才有了衣裳。可转念一想,当年嫘祖所造的衣服,未必有如今的衣物精美,难道能说今日的养蚕人、织工,胜过当年的嫘祖么?无非是有了前人发其所思,后人据其删繁补缺,这才一步又一步的改善。王上若能有极佳的思路,或许今人造不出来,后人或可逐渐弄得出来。”

    这一番话带给他不小的启迪。

    公孙修豁然开朗,点头道:“这话不错,毕竟千载之下,不乏能人异士。总会有后人借前人之鉴,而发前人之所未思。”

    说到这里,突然产生了著书立传的念头,道:“我辈中人,其实都应当遵循一个理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若得利在当世,开悟后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柳青只觉这四句大气磅礴,不由得为之心醉:“王上这四句,当真是圣贤典范。”

    接下来的时间里,公孙修召集了陈超带到燕国的工匠,命他们去研发一台以水力驱动的纺车,要如何增加纱锭、扩大纺车的想法,就靠他们自行研究,反正大体思路已经提供。

    百名工匠听了都有些囫囵吞枣,心想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弄得出来的。

    公孙修负手而立,笑道:“你们若是能造出此物,孤会给你们丰厚的奖赏。”

    分付诸事后,他除了视察燕军操练、修缮城墙、囤积粮草的必要备战,就是做一件公孙修自认为能流芳千古的事——著书。

    这本书可不是一般的书,他将自己对后世现代工业文明的所见所闻,以及能知道并明白的科学原理都事无巨细地命小吏抄起来,每到晚上处理完政事,便唤来小吏。今夜讲石油能源,明日讲电力,以及各种杂七杂八的知识点。这样的书给后世现代人看,连幼儿百科全书都算不上,古人读了也觉晦涩难懂,不明其意。

    可他坚信这本书必然会被世人所大用,就如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前预言石油在将来必将“大行于世”。正如柳青所言,前人是不可能替后人走完全部的路程,科学的道路更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追逐,中途有可能会停步、有可能走些许的弯路,更有可能在某个封建期,因为政治或社会的风气开了历史的倒车,导致文明倒退,使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变得落后。

    但不如何,最终都会走到那个位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