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入汪洋安然一时,论未来海上问策-《鸣凤天下》


    第(2/3)页

    他遥望远处汪洋,却不知为何,脸上透着一丝怅惘,不知在想着什么。

    萧月自感奇怪,立时问道:“先生,为何你还不休息?”

    “我和你等不一样,自幼长于长江湖畔,年少时候更有纵帆入海之举,这般风浪算不得什么。”宇文威摆摆手,笑道:‘至于军中那些人症状,不过是初入汪洋时候的晕船之症,只需稍作休憩、多多运动,自然可以不治自愈。”

    萧月这才舒心,又想眼下众人栖身于船只、寄身于汪洋之内,不免生出几分飘零之感,问道:“若是如先生所言,那便甚好。只是先生,关于未来之策,你有何想法?”

    她虽是实力强横,已达地仙之境,若是战阵冲锋之举,自然无可匹敌,然囿于眼光所限,实在难以堪破军队未来发展之策,故此便有此问。

    “若以你所见,你以为现今赤凤军欠缺者,是什么?”宇文威却是不慌不忙,反而逼问着萧月。

    萧月语塞一凝,旋即诉道:“依我所想,应当是物资不足、军械缺乏,兵力有限。我等虽自中都府得了一些粮食,然而也只能支撑月余时间。一个月一过,便需要踏足大陆,求取粮食。而那铳枪,历经数年战争,昔年所造之枪,眼下只剩十之四五,以现今状况,或许尚可满足。但若要扩充兵力,仅靠这些,实在是难以满足。”

    “至于兵力——”说及此处,萧月顿了顿,叹声回道:“军中之人虽是个个骁勇善战,然兵不过万、久战易疲,实在难以和蒙军对抗。”

    之前他们虽是令王践行、虞诚以及萧景茂等人于蒙古境内建立根据地,吸纳周围农夫以为己用。

    然两者相距甚远,若要将所得物资送至此地,实在是力有未逮。

    宇文威回道:“此三者,看似不同,其实混同。究其根本,不过一字——人!”

    “人?”萧月似有恍悟,口中念叨。

    “没错。人!粮粟者,需农夫耕种;军械,需匠人打造;士卒者,亦需足够人民。”宇文威张口诉道:“之前萧凤虽是看破这一点,欲求御敌于外,以确保根据之内正常生产,便是此理。只是那蒙军太强,终究并非一隅之地能抗,故此陷入死地,其后虽有千里奔波、以求生路之举,然终究难抗天命,有身亡之劫。”

    谈到昔日静海一战,萧月不免沉默下来。

    于那漫长道路之中,他们在萧凤领导之下,虽是横扫整个中原地带,然终究因为实力相差甚远,被蒙古大军重重围困,难有转圜余地。

    “唉!”

    萧月自感怅惘,脑中之内,过往之事纷纷浮现,她虽觉惊险万分,然而一想现今闲暇时光,便不免有些伤感,最终化为一声叹息。

    他们是逃出来了,但还有一些人,永远留在了那个地方!

    “但是我等既然逃了出来,那便不能辜负主公期待,自当另开通途,再立赤凤军之威!”神色复有严肃起来,萧月胸中豪情更甚,张口便是喝道。

    宇文威不免感觉诧异,上下打量了一下,诉道:“倒也不愧是那人的弟子,这般气宇轩昂,却并非常人能有。”

    “虽是如此,但先生以为我赤凤军未来之计,又该如何?”萧月自知才德不足,倒也没有摆出架子,稽首问道。

    宇文威颌首回道:“正是因此,我等目前最重要的,便是人。若得人,则大势自成;若无人,任你实力滔天,也得碾入尘土。然而若要得人,便要有地。唯有有地,才能够广播耕种之术,打开货殖之道,如此一来,方能聚拢一方群众纳为己用。待到众人齐心,则天下定矣。”

    “那先生以为,何处方是我赤凤军归处?”萧月又问。

    对于赤凤军未来,她甚至挂念,自然是想要知晓究竟何处,方能让赤凤军一展雄威。

    宇文威朗声笑道:“当今天下虽是广袤,然中原之地,大多已定。若是投入宋朝麾下,便会多受朝廷牵制,至于乡野之中,亦是多有乡贤、豪绅盘踞,难以根除,自是不可能;而那蒙古境内,因多年征战早已荒芜,总能占据一时,也难以久持。若要支持赤凤军站稳脚跟,这天下间也就只有两处罢了。”

    “哪两处?”萧月连忙问道。

    宇文威继续诉道:“一者天府之国,一者齐鲁之地。此两地,自春秋战国以来,便是文化昌隆、人口繁多,更兼农业繁茂、商业鼎盛,实乃不可多得的地方。昔年齐国依仗齐鲁一带,遂成春秋之主,战国之雄;秦国自吞并巴蜀之后,遂有逐鹿天下,吞并六国之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