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各种大神出场-《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2/3)页

      贾谊试图用《老子》的道德说来为儒家的道德伦理提供依据,这种吸取道家的思想因素以为儒家的道德伦常进行形而上的哲学论证,为后来董仲舒全面吸收道家学说以重构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思想资料。

      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贾谊在政治、经济、国防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贾谊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他回顾历史,列举事实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害处。指出诸侯王的叛乱,并不取决于是疏是亲,而是取决于“形势”,取决于他们力量的强弱,从“形势”来解释诸侯王反叛与否。因此,贾谊得出的结论是:“疏者必危,亲者必乱”。

      根据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历史教训和同姓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险,贾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曰定礼制,其二曰定地制。定礼制,就是针对诸侯王在礼制上的僭越,强调必须严格区分等级,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从而维护天子的最高威严。定地制即“割地定制”,根据“大都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

      这个就完全不用多说了,大名鼎鼎的《过秦论》就是借着古代六国破灭的故事来警告当今朝政。

      贾谊对待匈奴思想的出发点,是传统儒家的华夷之辨,四境少数民族侵凌中原民族是不能容忍的。因而,在北方匈奴问题上,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侵扰,提出儒法结合的战略思想,即“德战”:“以厚德怀服四夷”,辅以“三表、五饵”之术。贾谊认为,只要实行他的“三表”、“五饵”的策略,便可以争取匈奴的民众,孤立单于,并进而降服单于。

      贾谊对他这套制服匈奴的措施颇具信心,所以他向文帝毛遂自荐,愿意亲自来实行其计划。贾谊主张用和平的手段瓦解敌人的策略,因而西汉赢得了30多年国内建设的和平环境,为武帝最终战胜匈奴奠定了实力基础,故其功不可没。

      虽然说不是那种军事、政治、武力之类的各项属性,但是在学识方面,百家的学术取长补短,基本上能够形成的战斗力绝对是非常可怕的。

      毕竟,春秋战国那群家伙属于草创思路,刚刚形成系统的阶段,相互之间各种矛盾算是比较激烈的。

      而到了后期,因为受到了某些压制,相互之间的融合变得比较容易,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贾谊的思路对荀子、韩非等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再说韩非子,自然就更不用多说了,妥妥的直接去找法家的先贤。

      关键是这家伙居然非常变态了召唤了那个还没露面的某个道具的主人,妥妥的再次获得一个召唤道具的节奏。

      韩非子居然去复活了缔造春秋第一霸主的那位名相管仲。分明是直接把《管子》也带过来的意思。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