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士人、外戚、宦官-《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2/3)页

    东汉多幼帝而,这些年轻的太后们没有起码的社会经验和统治经验,也基本上没有文化知识。她们根本没有能力来驾驭国家机器,只好依靠自己娘家的的父兄,帮助自己来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国家政权便落到了外戚的手中。

    以汉朝过去的经历来说,最早的案例是吕后专权。

    吕后专权后,曾杀了继任的少帝刘恭汉朝第三任皇帝,又立刘盈的儿子刘弘为帝,由于吕后的,可怜刘弘即位的那年连“元年”都称不上。吕后专权期间,西汉王朝表面姓刘,实质上却是吕家的天下,因此当吕后去世后,随即爆发了刘氏皇族与吕氏外戚集团之间的血腥斗争。

    在周勃、陈平等人的努力下,刘氏皇族赢得了胜利,西汉终于回到了刘家子孙手上,从而进入第五、六任皇帝统治的“文景”时代,换言之,汉朝的第2,3,4任皇帝都只是徒有虚名。“吕后专权”虽造成了一定祸患,汉朝还是有惊无险地延续了下去,这过程中汉朝还是“幸运”的。

    也正因为如此,汉武帝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重用外戚。更不巧的是,一方面汉武帝雄才伟略,有他在压阵,外戚们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浪,另一方面,卫霍两家的外戚也都是能力出众,忠心耿耿的能臣猛将,不但没有带来不利影响,反而创下了赫赫战功,使汉朝成为了真正的东方帝国。

    早期汉武帝刘彻刚即位不久,汉朝朝政实际上也由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把持着,该期间,窦太后曾多次左右朝政,甚至可以随时撤换皇帝,作为皇帝的刘彻实际上也是傀儡一个。幸运的是,由于窦太后始终忠于属于刘家,尽管依附着她的窦家势力很强大,但汉朝并没有“姓窦”的趋向。

    后期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曾依赖卫青、霍去病等“亲家”先后多次出击匈奴,在“卫霍”家族权高位重的时候,他们丝毫没有威胁到刘家天下,幸运的是,在汉武帝的帝位几乎后继无人的时候,霍光也非常有责任地担起了他的托孤使命,如果他任人不当的话,汉朝在那时候很容易就易姓。

    从汉武帝到汉宣帝,“卫霍”家族可谓不折不扣地撑起了半个汉朝。汉宣帝的即位其实也是“卫霍”权力下的结果,出现这样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皇帝,西汉中期的“霍氏专权”起到了非常关键、积极的作用。

    或许正史因为这几次情况不但没有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甚至就算有些端倪也在爆发之前就被消弭了,甚至同样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前提下,后继的汉帝自然觉得外戚是非常可信的存在,对他们信任有加,不加提防,那么接下来的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汉元帝时期,由于皇帝刘奭盲目信任外戚史高,同时又极其依赖宦官集团,结果导致了“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的斗争。这期间,汉朝的外戚虽没达到“专权”程度,但汉元帝却因自己过分依赖外戚及宦官导致了威权旁落,朝政逐渐失去控制,许多匡扶汉室的儒臣被杀的杀贬的贬,西汉从此走向了没落。很不幸地,汉元帝时候出了个“王皇后”王政君,当时的她虽然还没参与“专权”,但她却是后来导致西汉灭亡的“专权炸弹”。

    接下来的典故自然不用多说王氏专权带来的自然就是王莽篡汉的事情了。这一次,终究因为外戚专权造成了巨大的动荡。

    从吕后开始,到窦太后、霍光,汉朝政权虽一度掌握在异姓外戚手上,但汉朝始终还是姓刘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外戚专权先河,因而汉朝皇帝一直不怎么限制外戚们的权力。如果说有卫家、霍家这样的外戚是幸运的,那么到了王氏外戚时,汉朝的这种好运就到头了。

    不过,王莽的“代汉”似乎仅为了给刘家子孙一个教训,汉朝的气数还盛得很,这不,刘秀接管天下后,这江山还是属于刘邦子孙的,这个教训也只能说是不轻不重的。

    但是毕竟有了外戚专权的教训后,东汉中期以前一直对这方面权力有着相当程度的限制,汉朝又因此往后延绵了许多年。

    那么这里就要说最后一个集团了宦官!

    因为有了外戚专权的教训,汉帝也开始限制外戚的权利了。但是,相对于外戚来说,士人并不是十分值得依仗的势力,毕竟不是自己人,那么这样一个值得信任身边人扶植出来岂不正好?

    所以在东汉中后期后,虽说多由幼主临朝,政权多落人皇太后为首的外戚之中。但是到了皇帝成年后,不甘于外戚专权局面,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皇帝因幼长深宫,势单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于是便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发动政变,这样,宦官在皇帝支持下形成政治集团而操纵政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