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章 狱中对峙-《名天师阴十三》


    第(2/3)页

    “好,那就一局定胜负!”米哈立刻答道。

    看来,她对谁胜谁负一直耿耿于怀。

    “我们得来一局公平的笔试。”我对着米哈说道,“可惜我现在法器都不在我的手上,赤手空拳与你的鬼曼童打,这明显就不公平......”

    “那我就不用鬼曼童。”米哈打断了我的话,“我米哈就用我这全身的法术与你一战。”

    “你确定?”我心中暗喜。

    “放心,”米哈道,“我不光就用法术,还是用你们中国道士的法术。这样公平了吧?”

    “你会中国的道术?”我困惑不解。

    “忘了告诉你了,其实我不是泰国人,而是中国人,我其实是崂山道士的传人。”米哈道,“我知道你是驱魔龙族马家的后人,当年你们马家和我们崂山道士在首穷山论道,我们崂山道士输在你们驱魔龙族马家的阴谋之下,屈居第二。现在我正式要打败你......重夺崂山一派在驱魔界的排名。”

    我这才知道,米哈竟然是崂山道士的传人,怪不得在昨天与我一战后会对我恨之入骨!

    说到崂山道士与我驱魔龙族一家的恩怨,倒也有趣。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末,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

    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

    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延至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对外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第(2/3)页